这是一个华师新闻人探寻未来的故事。
这也是一个青年在迷茫中找寻方向的故事。
(王鲁婧照片)
王鲁婧,我院2014级本科生,当她刚刚踏入桂子山时,还有些迷茫,从未料想到自己会在四年后被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并在硕士毕业后顺利入职光明日报社的全媒体总编室。
从大学到工作,王鲁婧始终以谦虚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吸取知识与实践的营养,最终在时间的年轮催促着青年成长的时候,步履铿锵地向前走着。
“自己的笔头才是最关键的”
王鲁婧和新闻是双向奔赴的。
2020年是疫情元年,也是王鲁婧即将完成硕士学业的一年。在较为严峻的就业环境下,王鲁婧将自己的简历投向与媒体相关的各个职位,忐忑地等待着回馈。
“收到光明日报的笔试通知时还是有点懵的。”
由于疫情,光明日报这种需要组织线下笔试的媒体都很晚才发送通知,笔试也从正常的7或8月份拖到了11月份。王鲁婧在投完光明日报的简历后一直没有收到反馈,便觉得这份工作已经“黄”了。
过了很久,王鲁婧突然收到了光明日报笔试的通知,虽然有点懵,但她还是下定决心要试一试,最终顺利通过了笔试与面试入职光明日报社的全媒体总编室。
(王鲁婧代表光明日报出镜)
策划、采写、编辑、发稿是王鲁婧入职之后的日常。但是,作为全媒体总编室的成员,王鲁婧除了出镜或外拍这类任务,通常只用坐在办公室内完成工作。除此之外,她的工作灵活度很高,在值班之余只要想出好的选题,领导就会支持她们去实施。
然而,工作了近两年的王鲁婧不再满足于办公室内的编辑与策划,隐隐生出了想要改变的想法。
她反思着自己入职以来的生活:书看得比较少,新闻稿写得也少,好久没有静下心来写点什么东西了……
王鲁婧希望自己可以在写作实践中找寻到感兴趣的写作方向,并提升自己身为媒体从业者的核心能力。
“毕竟,自己的笔头才是最关键的。”
尽管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新闻事业将会去向何方,现在,王鲁婧能做的便是抓住每一次实践的机会,锻炼自己的“笔头”。
“我暂且算是一个新闻人,真谈不上优秀”
今年四月的博鳌亚洲论坛是王鲁婧入职以来第一次参加的大型会议。作为总编室派出的唯一一位成员,王鲁婧脱离了前辈老师的指导,独立地进行采访与报道。
(王鲁婧出差纪念照片)
出差前往海南之前,王鲁婧便已经做好较为完备的策划,与设计类的同事协商好海报制作等任务。但是,现场采写时的灵机一动往往会推翻部分甚至是一切设想。
这样的场景就在博鳌会的报道中上演。王鲁婧与报社其他部门的同事们在游览会场的过程中,发现了较为新颖的碳中和咖啡,随即几人一拍即合,确定第二天一同来探访、拍摄、报道碳中和咖啡店。
拍摄时,报社的出镜记者表现得很是灵活,看见什么便问什么,以跳脱出策划的采访带领大众了解“碳中和”的奥秘:整个咖啡的生产过程是低碳的,且其最后产生的碳排放由厂家以种植植物,购买碳权的方式中和。
这样的一次实践令王鲁婧认识到不能完全用理论或按照策划去报道,理论更像是辅助工具。当她真正在现场时,专业素养、技能,知识量,与人沟通的技巧往往更加重要。
当王鲁婧被笔者称作“优秀新闻人”时,她急忙否认:“我暂且算是一个新闻人,真谈不上优秀。”
在王鲁婧心中,“优秀的新闻人”是很多人穷极一生都达不到的目标。它不是用获得了多少奖项来衡量的,而是由一个记者这一生是否真的热爱并追求新闻,有着我们所说的“铁肩担道、妙手著文”的理想来判定的。
来到报社后,王鲁婧便被一些老师深深震撼。这些老师或许并不会在新闻课本或新闻史上留有印记,但他们十年如一日般地写稿,甚至为了能写好一篇稿子,达到的偏执的程度让王鲁婧敬佩不已。
她至今还记得一位记者站老师的分享:那位老师为了写好一篇稿子可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三天。
她在报社中感受到了老记者的执着,也观察到了很多不愿“躺平”的新闻人。王鲁婧觉得这些新闻人在坚守着什么,比如当他们看见一则新闻时,就会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做,不会过多的考虑个人得失,他们的行为令王鲁婧欣赏不已。
“记录本身就是在产生意义”
扎着马尾,身着纯色T恤,背挺得笔直,专注地听着北京雨燕的相关知识,时不时肯定地点头,并与城楼的工作人员会心一笑的便是在光明日报社北京雨燕直播中的王鲁婧。
7月,在北京雨燕从非洲迁徙到北京筑巢的日子里,王鲁婧和同事来到了正阳门城楼,直播寻找房梁上的北京雨燕。
用湿巾擦手消过毒后,王鲁婧一行人跟随着城楼的工作人员顺着高达四个自己的梯子,颤巍巍地爬上了城楼的吊顶。她们踩着大梁,拿着探照灯,来到拳头大小的雨燕巢穴旁,通过房梁与椽子缝隙看到了雨燕幼崽的一角。
(王鲁婧观察雨燕幼崽)
在观察之余,工作人员向她们分享了雨燕进入巢穴的方法——直直地对准屋顶椽子之间的小空隙,高速“冲”进去。这些关于雨燕的知识令王鲁婧感到新奇的同时,也让她意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然而,尽管王鲁婧一行为了这场直播投入了很多心血,它的播放量却并未达到预期。本以为她会感到失望,王鲁婧却坦然一笑道:“记录本身就是在产生意义。即使北京雨燕的新闻直播在当天没有什么人观看,但当我们把它拍下来后,就形成了影像资料,不知道在未来的什么时候就有用了。”
虽然王鲁婧也会将传播量视为成功的新闻的重要因素,但她始终坚持着内容至上原则,认为新闻不能刻意制造无意义的爆点。
工作中,她还发现记者的选择有很多,报社里有许许多多优秀的老师深耕在不同的领域之中,他们在自己的新闻“口”琢磨着,最终都产出了优秀的新闻作品。
现在,对于刚过报社一年实习期没多久,还处于迷茫时期的王鲁婧来说,当下最重要的是便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探索未来的新闻道路,找到前行的方向。
翻看王鲁婧的朋友圈,她在今年自己获得新闻记者证的那一天里写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十四个字。或许,她已找寻到未来的方向;或许,她正坚定地向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