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光阴,年华四季。弹指之间,分别已至。启程之前,回首大学生活,任职于恽代英新闻采访团总编室的他们,在一次次任务中蜕去青涩皮囊,在一次次合作中收获同舟友谊。艺术创作道路永不止息,奔赴热爱的旅程永远在路上。
追寻热爱、逐光而行—迈向成熟担当之路
吴永康在恽代英新闻采访团度过了三年时光,现在作为一名熟练的视频拍摄者,他将离开大学校园,在工作中延续他对视频创作的热爱。他对未来的选择与学院采访团的工作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恽代英新闻采访团见证了吴永康从摄像上的初学者变成优秀的创作者的过程。在视频部,他学习到了摄像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于实践中熟悉了设备操作。完成过一些视频部的任务后,他对拍摄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一开始,他很注重技巧,经常在网络上寻找教程,学习快节奏剪辑与运镜转场。但后来他认识到,视频的核心是内容。策划、文案、剪辑都只是不同的视觉呈现方式,唯有扎实的内容才能让视频更有意义。
(吴永康)
吴永康虽然被视频部的记者们调侃不善言辞,但其认真的工作态度与日益熟练的摄影技术使他成为了恽代英新闻采访团总编室的副团长,分管视频部。他也从最初跟着学长做任务、拍视频的学弟,变成了为视频部策划拍摄选题、审核视频的学长。身份的转变使他不仅要拍摄好视频,还要协调视频部成员的分工,对接不同部门之间的新闻资源,确保呈现出完整的新闻内容。
吴永康说:“大学四年在恽代英新闻采访团的工作经历使我对整个视频的制作过程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也进一步锻炼了我的视频生产思维,对我现在所从事的有关视频策划方面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作为学院采访团总编室的副团长之一,刘世华也在恽代英新闻采访团视觉艺术部坚持了他所热爱的视觉创作,实现了自我的提升。2019年,视觉艺术部还被称为“院报编辑部”,面临着人才流失等问题。在这时,刘世华加入了恽代英新闻采访团,为学院提供设计、排版和美工方面的技术支持。随后他经历了“院报编辑部”的改组,创办了公众号“好绘说”,丰富了学院宣传的形式。
(刘世华)
刘世华认为他与恽代英新闻采访团是相互成就的。他在“院报编辑部”接触到了更多周边设计方面的工作,这是他以前很少涉足的领域。他还曾经参与设计过学院的帆布袋与笔记本,和普通美工相比,他要考虑商家的印刷质量、产品的印刷成本与大多数学生的审美。在这一过程中,他学习到了很多制作文创产品的知识,积累了与以往不同的视觉创作经验。
成为总编室的副团长之后,刘世华做好了迎接忙碌的工作的准备。除了管理部门,他还需要组织暑期的跨部门培训,并处理一些额外的事务性工作。刘世华认为,这些任务对他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总编室其他成员都会给予自己很多帮助,他们彼此之间默契合作、相互包容,最终完成了每一份任务,他也担当起身为副主任的职责。
吴永康与刘世华虽然身处不同的部门,但是他们都在恽代英新闻采访团这个大家庭中找寻到心中所爱,并坚持学习与实践,提高了自己的视觉创作技术,肩负起各自的职责,成为了部门的“定海神针”。
捕捉灵感、萌发创作—追求视觉创作之旅
自我成长的过程伴随着视觉作品的产出。在恽代英新闻采访团提供的平台上,他们与灵感不期而遇,和成员们一同坚持创作,既收获了不菲的成绩,也为恽代英新闻采访团贡献了优秀的作品。
视觉创作的第一步便是主题策划,但是与新颖的创意“相遇”,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其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刘世华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阅读,于他而言,一本本书籍就像一节节脊椎,稳稳地支撑着在书中捕获灵感的他。“书中描绘的世界最容易引发我的联想与想象,”刘世华说,“并且在读书的时候,我也能静下心来思考。”
视觉艺术部曾做过一篇与恽代英的生平故事相关的条漫,这个主题的提出源于华师的恽代英雕像。确定好主题后,刘世华通过阅读恽代英所写的《致亡妻沈葆秀书》寻找创作灵感。在书中,刘世华感觉自己与恽代英进行了短暂的精神交流,迸溅出了思维的火花。
不同于刘世华,恽代英新闻采访团副团长鲁颖的部分灵感来自于团队讨论。通过和编辑进行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碰撞出创作视频的灵感。在你一言我一语之间,视频所要表达的内容逐渐完善。
(鲁颖)
当鲁颖一个人在机房剪辑视频时,她的灵感来自于尝试。她试着用多样的组接方式、切入方式拼接不同的视频片段,反复调整视频的叙事节奏,最终寻找到合适的剪辑入点与出点,创作出个人较为满意的视频。
好的创意来之不易,想法的落地也未尝轻松,确定了创意只是一切工作的开端,具体的设计和实践更是充满挑战。
刘世华在进行创作时会感觉自己掌握的技术跟不上脑子里的想法,拥有完美主义情结的他会时常性地感到倦怠。而他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就是“耐心”加“实践”。他认为创作者应该放下完美主义情结,多实践,多提高产量。
鲁颖同样认为,视频后期需要耐心,剪辑视频更要一点一点地打磨。她在临近崩溃的时候会找室友倾诉自己的情绪,作为导演的室友则会和鲁颖一起研究片子的处理方式。
(鲁颖)
“向朋友倾诉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但最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去解决困难。”鲁颖补充道。她曾担任过《青春有我》视频项目制片人,而这个视频的创作却困难重重。部门成员仅有6人,并要在一周之内完成对10个小组在不同地点的跟拍。拍摄过程中,每个队员都身兼数职。就鲁颖个人而言,她的拍摄技术并不熟练,但她依旧参与跟拍,为团队贡献力量。在面对视频创作困难时,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迎难而上,直面挑战。最终经过队员们的不懈努力,纪录片按时完成。
他们在恽代英新闻采访团的舞台上,尽己所能,追求视觉艺术之美,不负青春,亦为恽代英新闻采访团争光。
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携手队友追梦之行
恽代英新闻采访团的成员们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吴永康和鲁颖就曾与志同道合的队友组建成一个团队,一起拍摄各种类型的视频。回顾大学四年,队友之间的点点滴滴也成为了他们心中美好的回忆。
令吴永康感慨的是,视频部曾经策划了19年的毕业季视频,而今,他也成为了毕业生中的一员,即将与自己昔日的好友分别,踏上人生中新的征程。吴永康回忆,他们当时做毕业季视频时,所有成员都很投入,一开始,成员们集体讨论视频的主题、呈现的方式与音乐的选取,最终他们投票决定视频以MV的形式展现毕业年级从进入学院到毕业的活动轨迹。
在视频拍摄过程中,即使剪辑的同学没有任务,他们也会来到现场辅助拍摄。其中,最令吴永康印象深刻的是拍摄华师的夜景。当时,视频部还没有优质的照明设备,只有一块LED灯,辅助成员需要用手举着,根据拍摄者调整不同的角度。虽然场面有点滑稽,但是队员们对拍摄的热情不减,一同沉浸在视频的创作中。
当年的场景难以重现,我院新闻采访团的设备也已经更加完善,但对于吴永康而言,与队友共同拍摄的经历在时光的冲刷、洗涤后,沉淀为了美好的记忆,值得自己珍藏一生。
自大三开始担任团队制片人的鲁颖有着不同的团队体验,在她眼中,团队是互帮互助的集体,所有人在拍摄过程中都该有学习新技能的机会。
(鲁颖)
鲁颖回忆道,在《中华舞龙》短片的拍摄过程中,团队需要运用到航拍镜头,但所有人都不会。因此,她联系了张璋老师,和团队一起学习使用无人机。试飞无人机时,队员们互相鼓励与传授经验,并“逼迫”每一个不敢尝试操控无人机的人都去试飞。只要计划允许,每个队员也都有机会学习和熟悉户外拍摄。
自称是“打工仔”的鲁颖坦言,她现在还经常用视频记录生活,但是由于自己已经离开了大学校园,队友们也各奔东西,暂时没有办法组建团队、拍摄专业的视频。和队友们告别令鲁颖感到失落与遗憾,但她从不后悔大学四年里与团队一同创作,并珍惜自己与每一个队友的友谊。
几分钟的视频蕴含着所有人的努力,在视频部,所有成员都缺一不可。与此相同的是,视觉艺术部的每一幅条漫、每一次的文创设计也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他们在合作中相识、相知,并成为彼此一生的挚友。事实上,团队合作并不局限于各自的部门,恽代英新闻采访团的所有成员都由一条隐形的丝线串联着,共同服务于新闻创作。
今年是恽代英新闻采访团成立的第八个年头,成员们与学院采访团皆在最美的年华相遇,因为新闻创作而相伴。成员们在创作中感受激情、努力、协作,历经友爱,追求热爱,找寻到前行的方向,然后与恽代英新闻采访团离别。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光易逝,繁花易朽。临近毕业,总编室的成员们无悔青春的选择,走出校园,他们也将坚守初心,怀揣着在恽代英新闻采访团习得的知识、积累的经验,奔赴未来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