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动态 - 正文

“妇女节”?还是“女神节”、“女王节”?亦或是只过3.7“女生节”不过3.8“妇女节”?

每到一年一度的“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整个社会关于这个节日的讨论就会陷入火热之中,这些讨论大多集中于节日称谓之争,却忽略其背后的历史与意义。

“妇女”这个称呼,通常指成年女性,并没有任何的褒贬之意。但“妇女”往往有个“已婚”的前缀,于是大家对「妇女」的理解产生了偏差——认为「妇女」是一个贬义词,甚至有些「难以启齿」,觉得「妇女」只代表已经结婚的、年老的女人,这一直让年轻女性避之不及。

但在法律概念上“妇女”指的就是年满14岁的女性,也就是每个女孩过完儿童节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过妇女节了。退一万步讲,已婚只不过是个生活状态,不年轻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这为什么会引起偏见?

排斥妇女节的偏见大概是社会普遍对“妇”字的污名化导致的。妇道人家、妇人之仁、妇孺之见、最毒妇人心、泼妇荡妇弃妇……这些词其实都是文化糟粕里对女性不平等对待及评价的体现。

也有人说妇字本身就是不好,《说文解字》里对婦的解释是这样的:“妇,服也,从女,持帚。”这是封建社会给女性的枷锁,妇女就是要依附男性的,就是要服侍别人而不能有自己独立意志的。

可是社会是会发展的,糟粕总会被淘汰。

在社会主义中国,“妇女”这一词汇更多是中性含义,也有“妇女能顶半边天”、“巾帼妇女”等褒义称谓。男女平等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在过去70多年里,中国基本做到了:消灭童婚,消灭纳妾;实行了男女平等的义务教育;女性的平均劳动参与率达到了70%左右。

社会主义中国在给予女性平等地位的同时,中国女性同样顶起了“半边天”,在过去的2020年抗击艰苦卓绝的新冠疫情里,共有4.2万名医护人员奔赴抗疫一线,其中三分之二是女性,「女性」成为了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

她们之中不乏陈薇、孙春兰、李兰娟等佼佼者,以仁爱之心、家国情怀,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患者和疫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构建生命共同体。她们以忘我的精神抢救患者、安抚困难群体,推动疫情期间社会的高效、安全运转,她们当之无愧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脊梁。

回归到对“国际劳动妇女节”节日本身来讨论,这个节日最早起源于20世纪发生在欧美国家的妇女权益运动。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使得她们不必只做家庭主妇,而是可以走出家门,像男人一样参加社会劳动。

然而,一样的劳动却换不来一样的尊重,女性劳工的待遇远差于男性劳工。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团结起来,走上街头,为她们的自身权益奔走呼号,要求增长薪资,改善恶劣的工作环境,反对超长工作,为了纪念这一系列的妇女权益运动,每年的3月8日就被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所以“国际劳动妇女节”争取的是女性权利,是男女平等。在今天,不论以何种形式来庆祝这个节日,我们都应该知道这是一个纪念女性不断追求平等权利和取得社会成就的节日。

妇女节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提醒每个人:无论在哪里,女人和男人是平等的,应享有平等的权利。

最后,祝所有的女性同胞,国际劳动妇女节,节日快乐!

附上诗歌一首

《只要有一个女人》

作者:南希·史密斯 译者:黄长琦

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坚强

因而讨厌柔弱的伪装,

定有一个男人意识到自己也有脆弱的地方,

因而不愿意再伪装坚强。

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再扮演

幼稚无知的小姑娘,

定有一个男人想摆脱

“无所不晓”的高期望。

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情绪化女人”的定型,

定有一个男人可以自由地哭泣和表现柔情。

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为儿女所累,

定有一个男人没有享受为人之父的全部滋味。

只要有一个女人得不到有意义的工作和平等的薪金,

定有一个男人不得不担起对另一个人的全部责任。

只要有一个女人想弄懂汽车的构造而得不到帮助,

定有一个男人想享受烹饪的乐趣却得不到满足。

只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进一步,

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

上一篇: 党员在我家乡丨魏映祥:沉默的守墓人

下一篇: 让爱心在传递中延续:我们在义务“伴学”路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