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动态 - 正文

华新在线讯(通讯员 何尚蓉 雷天娇)3月30日-3月31日,我院“乡村振兴数字赋能与传播”调研先遣队赴中国美丽新农村建设试点——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开展主题调研。9名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调研小组,由李鸿老师带队,走访了河南郝堂村,为暑期学生专业调查实践进行前期筹备,寻找数字传播赋能的调研着力点。


一、初见郝堂留印象 诗意乡村不虚传

3月30日一早,调研先遣队抵达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在驻村艺术家张卫星老师的带领下,成员们首先来到村头,仔细阅读村头石上刻载的《人民日报》于2013年1月5日专栏报道的《画家画出的小村》原文内容,感慨郝堂村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群策群力、互帮互助”的人文底蕴,作为中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名副其实享有盛誉,吸引来自河南多地游客主动参观、寻找“诗意的乡村”。

(参观了郝堂村风貌,在村头的立石前合影留念)

(张卫星老师带领队员走访郝堂村)

走在村里小路上,驻村将近10年的艺术家张卫星带领成员们低头看村中大路所用石材,抬头了解村民房屋建筑结构思路,进一步了解百姓“因地制宜”的农村生活巧思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智慧成果。

在谈到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时,大家走访了“美丽乡村”项目村舍改造代表作品——艺舍。该房屋原本仅有三间村民房屋,在设计师的巧手下,成为了以竹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的“茶屋”。据介绍,该房屋的改造所用材料为翠竹,砖石、木头,均取自当地。院墙由竹篱笆构成,篱笆后的假山、池塘、枫叶树等景致高低错落,各色植物在其中蓬勃生长,锦鲤悠然摆尾于水,灰猫慵懒卧于斗室,外侧厨房旁边立有新式pizza烘焙窑,院落中阳光明媚,原本只是三间平房的小屋在设计师精心打造下,变得素静雅致,园林式的建筑成为了游客乡下寻找心灵休憩的“诗意茶居”。

调研队伍接着走入村中主要街道,调研组走访了村集体的“长廊”,走入郝堂村水街,还参观了郝堂村另一处美丽乡村建设点——岸芷轩。

岸芷轩原址为一片荒地,经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的设计,该建筑得以成型,所用料为本地的茅草、环保的免烧砖、透水的三合土等乡土材料。团队成员走进岸芷轩,惊讶地发现轩中所藏书籍甚多,据张老师介绍,“轩”意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旧时多用为书斋名或茶馆等的字号。岸芷轩的设计对周围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如蚊虫不断则会干扰人读书,如环境有臭味,则无法让人在其中品茶,环境优雅的岸芷轩能一直保存且被使用,恰说明村中空气清新、环境优雅,足以吸引村中爱好读书之人看书、品茶,是村民们学习休闲的好去处。

村中类似“艺舍”“岸芷轩”的建筑不少,如村中图书馆、叶楠&白桦纪念馆、村小、生态公厕等,无一不体现设计的智慧和建筑的“天人合一”思想,给调研队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走访郝堂“新”“旧”村民 郝堂发展有思路

在本次调研中,调研组成员共分为3组分别走访郝堂村“旧”村民,了解村民收入情况;走访郝堂“新村民”,探索郝堂发展经济思路;走访郝堂“村委会”,询问郝堂建设新思路。

(调研组成员走进郝堂村客栈、饭店,聆听村民声音)

(郝堂村村舍改造示意图——[2012年资料])

回乡创业的化妆师张女士在西安从事化妆师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疫情之前,她萌生了在老家郝堂村开设汉服体验馆的想法。她发现,虽然郝堂村自然风光优美,但汉服产业却是一片空白。于是,她决定利用这一市场空白,开设一家汉服体验馆。在郝堂村,一处别具一格的汉服体验馆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调研组成员采访张女士)

(返校创业的年轻人把汉服文化带到了郝堂村,注入乡村新业态发展活力)

作为一位年轻创业者,张女士对郝堂村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和建议。她表示,自从回到郝堂村创业以来,她亲眼见证了村庄的变化。交通越来越便利,公交车的开通为游客和村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绿化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曾经的荒厂子如今已变得绿树成荫;随着人流量的增加,民宿产业也蓬勃发展,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在未来,她将继续推广汉服文化,通过更多的活动和创新方式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同时,她也希望能够与村里的其他新业态从业者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郝堂村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郝堂村木艺馆经营者 杨女士)

作为去年8月来到郝堂村创业的年轻人,杨女士的木艺体验馆吸引了许多游客。大多数游客倾向于选择动手制作木艺品,一个小时内完成的作品居多,也有少数游客会选择制作更复杂的作品,花费三四个小时的时间。

杨老板的木艺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体验传统工艺的机会,也为郝堂村的新业态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创业经历为郝堂村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谈到未来,杨女士希望木艺馆能够在保持一定工艺难度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学校教育等方式进行普及宣传,让更多的人从小了解并喜欢上这项传统工艺。她认为木艺不仅能够修身养性,还能够培养人们的耐心和专注度。

(陶艺体验馆的学员正在认真聆听老师传授技艺)

任老师是陶艺体验馆的经营者,他去年第一次来到郝堂村,便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曾在北京生活了五年,但在陶艺的召唤下,选择回到家乡信阳。谈及开店的契机,他坦言,空间小和疫情对手艺人的影响都是促使他做出这一决定的重要因素。然而,正是这份对陶艺的热爱和坚持,让他在郝堂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陶艺体验馆的客流量和经营情况呈现出积极的态势。平时店里会有3~4位顾客,到了周末则更加忙碌。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们,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陶艺文化的场所,也为郝堂村的新业态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调研岸芷轩经营现状,采访工作人员)

本次简单的走访,调研组的成员发现了“新”“旧”村民的共同努力,他们均在以不同方式发挥着个人的才智,为家乡的振兴贡献着力量。

3月30日晚上的“围炉夜话”,张卫星老师以独到的视野和观念,向同学们讲述了“兴趣与热爱”“感受与体会”“观察与思考”的话题,调研组同学的交流和发言也让气氛变得轻松自在。


三、走访茶山观“茶业” 信阳毛尖采摘忙

3月31日一早,调研小组驱车前往曹湾古村落,继续本次调研之旅。刚踏入村庄,调研组成员便遇见了一对在院落中闲聊的老夫妻。他们的院落整洁干净,充满生活气息。随后,成员们又走进了一户茶农家中,详细学习了炒茶的过程,并了解了炒茶的基本步骤和茶叶销售方式的变迁。

在茶农曹嫂的热情带领下,调研组成员放弃走国家级步道,抄小路走访“信阳毛尖”的产茶地,一路向山里迈进,一行10人走进初春的山中,头顶朝阳,感受着茶农入山的艰辛与不易,在将近30分钟的爬山后,成员们终于到了茶山,一望无垠的山上都是茶树,对着山林喊出的声音荡漾在山中。成员们不畏辛苦,径直登上更高的茶山,与劳作的采茶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了她们的收入及茶叶的质量和销路情况。

一上午的时间很快过去,成员们神情疲惫,精神状态良好,大家不断交流着郝堂村的风土人情和发展现状,谈论本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思考着媒介与乡村振兴结合的启示。

走在返城路上,队员们发现了村中多株百年的老树冒出了新春的嫩芽,被红布缠绕的一株老银杏树,用三百年的历史见证了村庄的岁月变迁,也体现了郝堂村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独特魅力。

本次调查,同学们先后通过参观村落,走访郝堂村村委会成员、郝堂村本地村民、外来“村民”,就郝堂村治理情况、经济支撑产业、村容村貌进行了详细了解。回校后将从文化赋能、传播赋能、数字赋能郝堂村建设的视角,深入谋划后期调研重点,在记录中国乡村治理发展新思路的过程中,探索乡村振兴的新闻传播赋能的路径。

(审核:夏守信 陈科 李鸿)

上一篇:半岛电竞体育平台登录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2024年第2次集体学习

下一篇:“致敬英烈 青年有为”特色党团日活动 我院2022级本科生开展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