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动态 - 正文

华新在线讯(通讯员 韩沁妤 余典 黄怡宁)大理城内,蝴蝶泉畔,《五朵金花》的故事是白族人民耳熟能详的佳话。

热爱劳动的副社长金花、敢爱敢恨的炼钢厂金花、不逊须眉的拖拉机手金花、和善勤奋的积肥模范金花、性格泼辣的畜牧场金花。适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这些形象搬上银幕,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和民族大团结的温馨氛围。

在这个时代大潮中,新时代的“阿鹏”在追寻着怎样的“金花”?怀揣着这份好奇,半岛娱乐官网网址 恽代英新闻采访团学生成员探访《五朵金花》的故乡云南,寻找熠熠生辉的新“五朵金花”。

染艺匠心,文脉赓续——段银开

大理周城,随处可见的蓝白扎染布点缀着这个村落。正当我们徘徊于遍地的扎染铺子间时,一位餐馆老板向我们推荐:“去璞真吧,那里的老板娘是国家级传承人。”

“我的普通话不标准,真的要采访我吗?我不大会说。”

在采访团的镜头前,段银开起初显得有些拘谨,但一提到扎染,她侃侃而谈起她与扎染的深厚缘分。

今年49岁的段银开,出生于白族扎染世家。最初,她并没有将扎染视作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想得更多的是“做手工养家”。开一家小店,赚些小钱,于段银开而言,已经是非常幸福的生活了。

渐渐地,凭借精湛的手艺,段银开开始小有名气。“当时有人推荐我去省里展示我的扎染,但我放心不下工厂里的工人们。”拗不过主办方的再三邀请,她还是带着染布踏上了去省城的旅程。

来到非遗艺术交流会现场,段银开便被各式各样从未见过的手工艺品深深震撼。“你每天在家里,根本不知道外面什么是好的。没出来看看之前,我都是在坐井观天”即便是现在回忆起那段经历,她还是感慨万千。

从那之后,段银开积极地带着白族扎染“走出去”,又把别处的创新点“引进来”。2010年,云南省文化厅公布段银开为白族扎染技艺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她进一步获评白族扎染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感谢政府,给了我这么好一个传播扎染的平台。”将扎染工艺中的蓝白之韵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是段银开最大的梦想。

20世纪初,周城村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白族女性赋闲在家的现状深深刺痛了段银开。2008年,她与丈夫一拍即合,正式开办璞真扎染培训班,教授当地女性时新的扎染工艺,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最开始的时候,身边的人不理解为什么我要开培训班,这不是让他们来抢饭碗吗?”亲力亲为免费手艺教学、每人50-80元的生活补贴,在外人眼里,这无疑是吃力不讨好。然而,段银开却以一种近乎执着的坚持,将这份看似“亏本”的事业持续了二十多年。

在培训班里的白族女性身上,段银开仿佛看到了从前的自己。她深知,每一位女性都拥有无限的可能,她们不应被局限于家庭的四壁之内。“我希望她们能够在家中也能有所收入,能够独立地养活自己。”

歌传心声,艺术激荡——段学占

“你们来了呀,先喝点我们家的茶。”在大理周城村的白俗食府,我们远远听见一声热情洋溢的问候。大理白族调非遗传承人段学占,满面春风地迎上来,风风火火地招呼着我们。

认识段学占的人都说她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她爱唱歌,她本人也像一首欢快的歌。”与段学占一起排练歌舞的朋友告诉我们。

“每天唱唱歌,打理打理我家的餐馆,我没什么好烦恼的。”白族调的悠扬旋律和白俗食府的热闹氛围,编织成段学占简单却充实的生活。

(图右为段学占)

从孩提时代起,长辈们便常常哼唱着悠扬的白族调,久而久之,段学占渐渐学会了这朴实而婉转的唱腔,更对白族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份热爱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显得深沉而真挚。

正是这份对白族文化的热爱,让段学占与一群同样热爱白族歌舞的姐妹们走到了一起。她们共同组建了“白俗食府文艺队”,活跃在邻里乡间,用歌舞传递着白族的热情与欢乐。

白族人用独特的白语吟唱悠扬的白族调,但这种语言几乎没有文字记录,白族调的传承只能依赖于一代代人口口相传的方式。面对着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日渐淡薄的现状,段学占深感紧迫与责任重大。

当周城村小学校长向她抛出橄榄枝,邀请她到学校教音乐课时,段学占欣然前往。在每周两次的音乐课上,她不仅教授白族调,还将霸王鞭等白族传统舞蹈融入课程,让白族的宝贵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生根,慢慢开花

“小孩子们学习的速度很快,但他们忘得也快。”段学占微笑着说,“所以我一遍又一遍地教,直到这些旋律和舞步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里。”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段学占却乐在其中。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白族文化的种子,于她而言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或许正是这份身为传承者的责任感驱使,段学占满怀信心地对我们承诺:“你们在周城的几天,我要教会你们至少三首白族调。你们回去可以再教给自己家里的人,让各地的人都听听我们的白族调。”如此的热爱与坚定,如此的执着与热忱,如何不让人动容呢?

直播新农,网络先锋——阿月

“家人们,现在给大家看的都是刚做出来的喜洲粑粑。”8月24日午后,阿月像往常一样,开始了她新一天的直播旅程。

阿月是土生土长的白族姑娘。白族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她和丈夫也不例外。但为了照顾三个年幼的孩子,阿月辞去了工作回到家乡大理。倘若将时间拨回到2022年前,恐怕连阿月自己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她会“玩”上互联网,开启“直播助农”事业。

“本来我就是在家养养鸡养养鸭,后来看到抖音里很多视频,我就想着我是不是也可以拍拍短视频补贴家用。”说干就干,拉上丈夫和妈妈当演员,弟弟当摄影和后期,阿月创建了抖音号“白族阿月一家”。

晚饭的特色白族菜品、夫妻劳动间的交流、邻里乡间来往的互动……农村白族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成为阿月短视频中的灵感火花。凭借着自然真挚的视频创作和温柔平和的性格,阿月渐渐积累了一批粉丝。

去年年中,短视频评论区中的一条留言又改变了阿月的生活日常。“他说他是在外地打工的白族人,很想念家乡的味道但根本买不到家乡的货,想让我直播卖点。”因为也曾在外地打工过,阿月理解游子的这份乡愁。抱着尝试的心态,阿月搞来一批白族农家土蜂蜜,开启自己的首播。

看着直播间不断攀升的观看人数,阿月坦言,“从未想过这些家乡货会有这么火爆”。远在他乡的白族同胞在直播间里寻找久违的家乡味道,到大理旅游的游客希望将独特的白族风味带回家与亲友共享,从未品尝过白族美食的人们也怀着好奇渴望一探究竟。阿月的直播间成了“白族风味”的展示橱窗。截至目前,阿月已经收获了忠实粉丝17万人,她的视频点赞量突破了百万大关,每场直播都能吸引两三百名观众在线观看。

谈及直播间人气爆棚的秘诀,阿月将其归功于产品的物美价廉。“我们这儿的农产品都很好,但是大家有些时候找不到渠道买。”阿月的直播事业成了村里农产品销售的明灯。每当优质农产品面临滞销,村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寻求阿月的帮助。

不久前,阿月听说村里有位独居奶奶种的农产品找不到销路。想到那些辛勤耕耘的农作物即将烂在手里,阿月心生不忍。她将奶奶家的优质农产品一一展示在自己的直播间,并将所有的收益一分不少地交到奶奶的手中。看到奶奶脸上洋溢着感激和激动的笑容,阿月心中充满了满足:“那一刻,我知道我做的一切是有意义的。”

领路脱贫,致富楷模——张全凤

张全凤是个爱闯的人。

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德胜祥扎染厂厂主、源通酒店老板娘。“我想干很多事,所有好的事我都想去试试看”。“闯荡”,是张全凤的人生信条。

1969年,张全凤出生在云南大理的一个普通家庭。因为家中并不富裕,张全凤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便回家学习做生意。张全凤的人生好像就要像大部分白族女性一样,按部就班地结婚,循规蹈矩地相夫教子,平凡但又不失安乐。

但她从来就不是安于现状的人。“我不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就做不到。”凭着从爷爷那儿继承的扎染手艺,1992年,张全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没有原始资金,她便一匹一匹布地卖;没有合适的店铺,她就背着篓子去大理古城摆摊。创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次次碰壁后,连丈夫都好言相劝“没钱就办没钱的事”,张全凤仍是“一意孤行”,一点一点积累经验,一分一分攒下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扎染事业逐渐有了起色。1999年,她的德胜祥扎染厂染了一百多万米布匹,赚了不菲的一笔。

“村里的人大多都帮过我,有点钱之后我就想带着全村人致富。”谈到德胜祥扎染厂,张全凤想到的都是感恩与回馈。她从供销厂家买白布回来,自己设计图纸,再做好刷花工序后,让村民们来厂里购买扎染半成品。大的十几块,小的就三五块。张全凤的布,厚实精美,物美价廉,村民们非常乐意来她这儿进货。同时,除了长期聘用的几十名技术工人,在扎花旺季时,张全凤大量聘用当地农村妇女来厂里工作,带动了周边村寨的妇女都能“有工可做,有钱可赚”。据张全凤回忆,最忙碌的一年,本村70%以上的农户都成了德胜祥扎染厂的工人。能让大家一起有钱赚,张全凤感到前所未有的自豪。

张全凤的善良,村民们都看在眼里。2004年,张全凤被选为第十一届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代表。“其实我也不大知道到底要干点什么,但大家选我,我肯定愿意尝试。”带着“为大家好”的冲劲儿,张全凤又“闯荡”着为政府建言献策。在就任期间,村民们向她指出村里电表箱的问题,张全凤积极向政府反馈,助力了周城村的电网改造项目。

“大家相信我,我就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以诚待人、以情动人、以心交人,张全凤闯出一条带领人民致富的康庄大道。

创新织梦,扎染新篇——张翰敏

大理应该是什么颜色的?

在张翰敏眼里,大理是蓝色的,天空蓝、洱海蓝、染布蓝……

在北京工作的那几年,记忆里苍洱大地的这一抹蓝让她魂牵梦萦。2012年,张翰敏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周城创业,成立了“蓝续”扎染公司。

张翰敏原有着稳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和小资的生活。起初,她的家人不理解为什么她要放弃这一切,“做扎染顶天了也是开个厂子赚点小钱”。但在张翰敏眼里,归乡创业,印证了“蓝续”名字中的“续”字——可持续的家庭生活、可持续的扎染工艺传承、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智慧。

如何做到“可持续”?“守正创新”是张翰敏坚守的信条。“传统和创新从来都不是隔离独立的,它们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张翰敏坚持从传统出发,虚心向村里的扎染老师傅拜师学艺,汲取老一辈源远流长的智慧;另一方面,她坚持用创新延展,前往世界各国学习当地扎染文化,将传统内容进行创意化表达。

积淀传统中的历史底蕴,回应新时代的创新呼唤,蓝续公司的产品力和品牌力得到大幅提升,张翰敏也成为白族扎染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获评“第四届大理十大最美人物”之“最美绣娘”。

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青年创业者,让白族本地青年真正体会到扎染中的至臻匠心,成为张翰敏“可持续”计划的下一步。2021年,她与丈夫张斌共同注册创立了“蓝续公益中心”,以“非遗+公益”的模态,为周城村的扎染传承赋能。

参加公益中心活动的大多是白族本地青年学生,也不乏本地手艺人和老年群体。除了教授他们基础的手工技法,重塑他们看待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是张翰敏认为更重要的。

“蓝续绝不只是一个扎染坊,它展示的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白族人与自然关系处理的一种人生智慧。”张翰敏用心守护的那一抹蓝,我想,不仅是大理的蓝天碧水、染布上的蓝白交织,更是白族人心中对于生活和自然的无限热爱。

在《五朵金花》中,剑川阿鹏历尽波折,最终寻得了自己的真爱——副社长金花。然而,时代在变迁,“五朵金花”的故事并未就此落幕。在这个崭新的时代,谁又能担纲“金花”之名?

半岛娱乐官网网址 恽代英新闻采访团学生穿梭于云南的山川之间,一路探寻,最终豁然开朗:云南的女性们,早已从银幕中的“五朵金花”蜕变为现实中的“满园春色”。她们不再只是电影中的一个角色,而是现实中千千万万个鲜活的个体。她们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在工坊里巧手编织,在直播间里热情推介,在每一个需要她们的地方,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她们的故事,就像云南的山水一样,多姿多彩,源远流长。

正如《五朵金花》中阿鹏与金花的爱情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云南女性们也在用自己的奋斗向我们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永远不会改变。“金花们”对劳动的热爱,对社会的深情,都在无声中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石。


图片 李芳颖

上一篇: 2401班召开首次班会 ——“从学会和自己对话开启大学的成长之旅”

下一篇: 奔赴,从此间开始——2404班举行第一次主题班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