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风采 - 正文


倪光辉,男,1978年9月出生,湖北随州人。半岛娱乐官网网址 新闻系1997级本科。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副主任,《中国退役军人》杂志副总编辑,“中国退役军人”“新时代中国双拥”全媒体矩阵监审。高级编辑。曾担任中央时政常备记者、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军事室主编、金台点兵融媒体工作室负责人。首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突出贡献个人,中央网信办全国舆论引导先进个人;曾荣获人民日报社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个人等称号。

不负时代勇毅前行

“军人冲锋不止,军事记者的脚步也从不停止。”这是2016年人民日报军事室主编倪光辉作为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报告团”成员作报告的第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事军事报道以来,他从百米海底到万米高空,从塞北大漠到南沙岛礁,随潜艇下海、随战舰远航、随战车冲锋、随战鹰飞翔……倪光辉说自己不能停下来,因为身上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讲好中国军人故事,传递中国军队声音。

2012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原广州军区部队时做出重要论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讲,也是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自此一系列改革强军举措,踏浪前来。

2012年,倪光辉调到军事采访室,这是他到人民日报社工作的第11个年头,报道方向从以调查类新闻报道为主,转变为专业领域报道,从经过长期积累观察已经驾轻就熟的社会新闻,跳跃到充满专业性知识性的军事新闻,跨度极大,挑战甚多。

十年之后再回首,倪光辉告诉笔者,他无比感谢这次跨越。因为这十年不仅是波澜壮阔的“史上最牛军改”、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十年,是军队反腐正风肃纪、既“除痼疾”又“增活力”的十年,而且是他有幸与人民军队同频共振,走遍祖国各个边防海防、到过祖国天南海北哨所,在最艰苦的边境中与战士们一起巡逻、采访过数不清的官兵、军属、预备役的十年。倪光辉无限深情地说:“十年走来,何其幸运,自己也成为改革强军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014年金秋,习近平主席亲率400余名高级干部走进古田,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2015年11月24日,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发出动员令: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倪光辉用他的笔,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些令他终生难忘的历史时刻。

倪光辉通过对东部战区参与组织的联合立体登陆演习报道,生动地展现了海空军力量运用明显加重,新型作战力量渐成主角;通过对中部战区筹划演习的报道,如实地反映了一支罕见的老牌精锐部队虽未被重用,却由新转隶的航空兵某部担任主力,发起了成功的远程突击……

倪光辉还有幸见证了组建新的军委纪委、新的军委政法委,调整组建军委审计署,报道过部队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铲除滋生腐败问和不良风气的土壤;采访过构建完善军人荣誉制度体系和首次“八一勋章”获得者。他深刻地感受到全军新风正气持续上扬,广大官兵干事创业的环境更好了,机会更多了,舞台更大了,动力更足了。

习近平主席说:“将大国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我们才有底气笑对世界风云变化,才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创造,成就大国重器。倪光辉十分关注中国“大国重器”的发展。他不仅深入到陆战沙场进行采访,报道了新一代武装直升机、新型陆战装备加速列装,在广阔蓝天,展翅翱翔,使空军主力战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进歼—20、运—20领衔的“20”时代,而且深入到万里海疆和深山密林进行采访,前者报道了海军主力战舰以“下饺子”的速度更新换代,后者报道了中国东风系列战略导弹惊艳全球……

初心如磐笃行致远

2012年,已经做了11年记者的倪光辉第一次跟随海军舰艇远洋出海,航程3800海里,历经15个昼夜。他曾十分感慨地回忆说:“那次航行,我们还遭遇了八级风浪,我眼镜都撞碎了。晚上风浪太强的时候,战士们必须要用腰带将自己绑在床杆上,我也这样做,但还是不能睡着。”

这些苦对于那些战士来说,都必须坚持,因为守卫蓝色的国土,正是他们神圣的责任和崇高的信仰。倪光辉清楚地记得,遥望钓鱼岛时,这些官兵们都自觉默默地向这座宝岛致以神圣的军礼。他们以举起的手,代表官兵们立下的铮铮誓言,意在向世界宣示中国军人维护中国神圣领土不容侵犯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也激励着倪光辉作为军事记者坚定的理想和崇高的使命。

“铛”的一声,潜艇舱门关闭。2014年5月,南海之下的海底之旅,是倪光辉职业生涯中难以忘怀的一次经历。置身于狭窄的潜艇舱内,仿佛被装进罐头瓶扔进了海里。眼前尽是纵横的线路管道和冰冷的仪表盘,只觉得压抑,喘不过气来。一个舱室里,不到两米的高度横放三层铺位,官兵们睡觉都得手脚并用钻进去。这样的环境,潜艇官兵们一待就是数十天,高湿、高噪音、高污染。可是对于军人来说,他们除了在艰苦的环境坚守之外,还必须战斗,默默地战斗。跟随潜艇采访数日,倪光辉用满含激情的笔触写出《这里的战斗静悄悄》《“水下尖刀”锋从何来》等数篇作品。

勇担使命开拓创新

2017年建军90周年前夕,人民日报社金台点兵工作室联合人民日报客户端创意并推出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全球访问量突破11亿次。严肃的人民日报,庄重的军人形象,而作为主流媒体的记者倪光辉,是怎么打造出“吸引眼球”的爆款产品的呢?

“采访中,我们都会心潮澎湃,但你也得知道最有效的表达手段是什么。”倪光辉认为,要提高军事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首先是要实现军事报道话语的创新。军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举止言行离老百姓越近,老百姓的心才会离军人越近。

在建军90年的大背景下,军装照本来是一个饱含情感的代表物,再加上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强互动性,“军装照”戳中了每个人内心的“从军梦”。读者们仿佛穿越时光,看到自己穿上军装的样子。对一些老战士来说,“军装照”是对过去的追忆。这个易操作的H5产品能够帮助他们又一次回到军旅岁月。

《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谁是站到最后的人》、《老兵》、《我为祖国升国旗》的制作,以及“卫国戍边烈士抚恤细节公布”、“英雄归来”、“荣光之路”、“军创英雄汇”等话题的策划,都是为了给公众提供表达自己爱国拥军情感的平台。“实际上,我们要做的是一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中国梦、强军梦的召唤,起到了凝聚社会共识、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倪光辉如是说。

《谁是站到最后的人》推出前夕,网上爆出高铁上一批军校学员将购票的座位让给没有买到坐票的乘客一事。一时间,关于“军人该不该让座”以及“军人该不该优先”的话题,激发了网民们热烈的讨论。倪光辉说:“让军人依法优先,就像在战场上他们优先一样”。“我们借助短视频的形式,既避免了说教式的回应,又通过巧妙的情绪引导,激起网民对于军人身份的尊崇,让‘军人依法优先’成为无需辩驳、合情合理的社会常识,大大提升了舆论引导的效果。”

倪光辉有多篇报道荣获人民日报社精品奖和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四次荣获中国新闻奖,被中央网评为网上舆论引导先进个人。他知道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平均每周写下上万字的报道。这信念在每一个加班写稿的夜晚,帮助他抵抗疲惫,弥补他远航想家的寂寞,消除他深海密闭之处的恐惧……

此外,他还出版了专著《探秘“中国之极”》、《岁月静好只因有你——一名军事记者的观察与思考》,参与编写新闻核心课程教材《报刊编辑与策划》及百部优秀抗战图书《民族记忆·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将我感受到的一切分享给更多的人们,展现我军光辉伟大而又不失亲切可爱的形象,就是我的初心。”倪光辉说,常有人问和平年代军人的价值在哪里?作为一名军事记者,就是要用手中的笔纸和镜头,讲好中国军人的故事,传递中国军队的声音。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这是军事记者的职责,更是军事记者的使命。

本文已经校友审阅

作者:战旻玥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军事记者》(军事类核心期刊)2018年9月

上一篇: 舒辉波:用有限的生命写更有价值的作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