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学校发布2020年校长奖评选公告,“校长奖”设立目的在于褒奖恪守华师校训,弘扬华师精神,感动华师的校内师生。全校每年奖励10名优秀学生,原则上本科生6名,研究生4名。每人奖励金额20000元。
自2016年设立“校长奖”以来我院有两名本科生获此殊荣,分别是2014级王鲁婧和2016级杨宇轲。经过前期采访和编辑,本期和大家分享我院既往校长奖获得者14级王鲁婧的相关事迹。
王鲁婧是我院2014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生,今年六月,她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学位,随后,她进入光明日报社工作,如愿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
王鲁婧的校园生活似乎就此落下帷幕,可那些为人称道的故事从来没有消失,只因她在华师的许多地方都留下过自己的痕迹——主持人大赛的舞台,晚风吹过的跑道,还有那些记录下人文关怀的镜头和一字一句透视社会的文章……
在许多人看来,王鲁婧身上总是自带“光环”——榜样、女神、学霸……从进入大学到硕士毕业,这不长不短的6年时间里,这些标签似乎时时刻刻都围绕着她,但她却更喜欢放下标签,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旁人或惊讶于她的勤奋,或钦佩于她清晰的目标感,而她始终记得那段师友们用支持点亮自己追梦之路的日子,那段步履不停探寻未来的日子。
梦想开始的地方:心怀感恩回报关怀与期待
2015年的校主持人大赛,王鲁婧在忐忑不安中登上舞台,所幸台下的加油声使她原本的紧张被一扫而空,最终以92.3分的成绩斩获冠军。
主持人大赛获奖
比赛结束后,所有的激动与兴奋都化作她与主持队同伴之间的拥抱。时隔5年,如今的王鲁婧再次回忆起当初在校主持队的生活,心里仍然会涌起暖意。
“他们是一群像家人一样的朋友,给予了我很多温暖,让我对主持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得以延续。”王鲁婧说道。
作为一名非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王鲁婧在演讲、主持的路上也有着自己的热爱与梦想,主持人大赛冠军这一荣誉为她的梦想加了冕。而这一梦想的起点,则可以追溯到军训期间一次偶然的临场表现。
那天,军训办公室的老师来到半岛电竞体育平台登录
所在的连队挑选参加湖北省国防演讲比赛的人选,选拔方式是当场朗诵。彼时王鲁婧还是一个略带腼腆的大一新生,在经过一番犹豫之后勇敢站了出来,并成功入选。
备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辅导员黄怡宁对她的鼓励与支持使她顺利坚持到了比赛结束的那一刻。当王鲁婧因为练习表现不好而陷入自我怀疑时,黄怡宁便带着她找军训办公室的老师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备赛期间,军训办的吕建平老师和招生办公室的李萌欣老师始终指导并陪伴着王鲁婧进行一遍遍练习,这增加了她的自信和底气。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鲁婧最终以一等奖的成绩叩开了演讲主持道路的大门。
军训演讲比赛获奖
此后,王鲁婧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各类舞台上,有时是在某个活动的主持现场,有时是演讲比赛的灯光之下。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与比赛,王鲁婧越来越能克服在各种情况下发言给自己带来的紧张,同时也凭借出色的表达能力赢得了更多的比赛机会。
王鲁婧回忆道:“大学期间我的很多比赛机会都是学院争取来的,黄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帮助。”对于王鲁婧来说,看着她从大一成长起来的辅导员黄怡宁一直扮演着指路人的角色,她则用各种优异成绩回报了所有或有声或无声的“加油”。
除了各种锻炼机会,黄怡宁还主动帮她分析了个人情况和优势,并为她推荐了保研这条路。2019年,黄怡宁带学生到北京参加“挑战杯”,他给身在人大的王鲁婧发了微信,希望她能指导学妹们的比赛答辩,王鲁婧爽快地答应下来,第二天便如期赴约,二人亦师亦友的关系一直保持至今。
谈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维护,王鲁婧说:“我倒觉得不需要刻意去维系这段师生情,始终心怀感恩,真诚对待就好。”
进击的新闻之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个自己
2017年,王鲁婧所在团队拍摄的纪录片《伴艾骑行》入围第2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立项、制定计划、拍摄剪辑、答辩、后续宣传……在学院老师王逊的指导下,经过两年努力,这支年轻的队伍终于让这部作品闪烁出别样光芒。
《伴艾骑行》讲述了HIV感染者刘九龙以公益骑行彰显生命大义的故事,拍摄想法诞生于学校所做的艾滋病防控宣传。
伴艾骑行团队合影
在听到他们团队的拍摄计划之后,刘九龙表示愿意配合,并说了一番让王鲁婧感动至今的话:“很开心能在我有限的生命里帮助到你们这些大学生的实践,同时还能为我们这个群体做些什么。”
从《伴艾骑行》到《丑妻吟》、《觅诸葛》等弘扬传统文化的作品拍摄,这些拍摄经历让王鲁婧在锻炼专业技能、收获美好回忆的同时,也坚定了“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的初衷。自此,王鲁婧对新闻的兴趣愈发浓厚。
在人大攻读研究生期间,王鲁婧面对的是比本科期间更加繁重也更加艰难的学业任务,这让她意识到,新闻这条道阻且长的路,并不好走。
“既然打算读研,就不能怕吃苦”,秉持着这样的理念,王鲁婧把重心放在了学业上,沉重的压力也推动着她比以前更能静下心来阅读专业书籍。
对于读书,尽管王鲁婧一直怀着比较随性的态度,但她从来没有放下过阅读的习惯。王鲁婧表示:“读书这件事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即使我现在已经不是学生身份了,还是不能离开书籍,反而越是离开校园,我越觉得,自己以前读的书太少了。”
面对同等重要的实践成果和学业成绩,王鲁婧恰到好处地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但旁人口中的时间管理技巧,在她看来,不过是“在完成好学业的前提下,抽出时间尽力完成其他的事”。
而对于那些曾经获得的荣誉和赞美,早在2017年进行“校长奖”答辩时,王鲁婧或许就已给出了最好的回应:“我过着和所有人一样的大学生活,科研、实践、兴趣、公益,不过我不喜欢浅尝辄止,而是在脚踏实地地把每一个自己做好。”
触手可及的未来:全力以赴追赶时代脚步
2019年,在新华社实习的王鲁婧参与了一期人物访谈类纪录片的策划与拍摄,其中一个采访对象是著名制片人、导演侯鸿亮。
拍摄期间,她和工作人员一起去了正午阳光影视公司,这让身为正午阳光资深“戏迷”的王鲁婧十分兴奋。而在腾讯视频的实习过程中,王鲁婧则经历了不定期的专业培训和考试,这令她获益匪浅。
实习期间与工作人员合影
通过这两段实习经历,王鲁婧了解了不同行业基本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她也因此更加明确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王鲁婧坦言,择业期间她有过犹豫,面对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她也曾对新闻这条路产生迷茫。最终选择留在新闻行业,只因她在新闻这个领域所做过的一切都曾为她带来自豪感与满足感,而老师所教导的“铁肩担道义”让她一直不敢忘记作为新闻人的使命和担当。
王鲁婧坚信,丰富的见闻、广阔的视野、满足感、使命感……那些新闻曾给她带来的一切,日后也将继续受用。
同众多行业一样,新闻行业的就业难一直是许多大学生的焦虑来源之一,在社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的当下,新闻行业催促着这个领域内的每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媒体人才”。
在王鲁婧看来,尽管博学多识的全能型新闻人深受社会赏识,但在某一领域“深耕”的专家型新闻人同样可以凭借着卓越的研究成果赢得美好未来。
当提及许多学生对新闻专业冠以“内卷”之名时,王鲁婧认为,“内卷”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关键在于个人能否调整好心态并做好未来的规划。“大学生最基本的还是踏踏实实完成专业内容的学习,不必太功利地追求某些东西,否则容易让自己丧失对于这件事情最初的热爱。”
刚踏入华师时,王鲁婧曾为了参加三千米长跑而坚持训练了一个月;如今,未来的道路何止三千米。幸运的是,她强大的行动力,她过硬的专业技能,早已为今后的一切做好准备。
参加3000米比赛
王鲁婧说:“对于自己选择要做的事肯定要全力以赴,既然无可逃避,不如好好面对。不管结果是好是坏,都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这也就足够了。”
回望过去,她所做的每一次选择都未必是理智的,每一次选择所带来的结果也会让她时不时地陷入自我否定。但在一次次的全力以赴中,王鲁婧渐渐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走出阴霾,也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2020年,王鲁婧在拿到硕士学位后告别了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了光明日报社的一员,她的新闻之路在此开启新的一页,而这一切仿佛早在选择专业的那一刻就有了大致的轮廓。
纵使千回百转,好在步履不停。未来如何无需过早描摹,当王鲁婧义无反顾踏上自己选择的新闻之路时,这条路便和她曾经跑过的三千米跑道一样,看起来漫长无尽头,但始终被阳光照耀。而曾经收获的支持与关爱,如今握在手中的本领与信心,都将陪伴着她一路向阳奔跑。